透过课本或是用导览的方式让人们认识环境课题,不够直接也不够快。抱着结合有机生活及休闲旅游的想法,陈荣耀在柔佛古来的埔莱山(Gunung Pulai)外围租下一片林,在林地里的树上盖屋子,创立了「雨林树屋」(Rainforest Tree House), 希望能透过体验式教育让习惯了城市生活的人接近自然,学习与环境和平共处。
花3个月时间观察,观察它白天黑夜、天晴下雨时的各种面貌, 确定山体的稳定性、安全性,陈荣耀在确定脚下的土地就是他在寻找的地方后,花了约8 个月完成「雨林树屋」的建设。来自麻坡的他之所以会遇见这座小山头是因为当时正协助从事建筑业的哥哥寻找地点,「我跟地主说了建造树屋的想法,也给他看了我在金马仑的作品,他很感兴趣,所以决定把这片地租给我。」
台湾毕业的陈荣耀早前和伙伴一起做教育工作,带领课后活动(After-schools Programs),不依据现有的任何教育法, 而是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因为带小朋友到访加亨有机稻米生态农场,他后来成了该农场的生态解说员,后来也进一步到金马仑和平农场参与树屋的策划及营运,他说:「我在两个地方先后学到了旅游和有机的知识,但总认为只做旅游,显得没内容;只做有机,又缺乏推广的管道。」
人们最常问的问题莫过于「为什么要建树屋?」, 它固然可以仅仅是噱头, 但「雨林树屋」有它的使命。 「我的生命经验引领我建造了树屋」, 坐在仿佛与世隔绝的树屋范围内,陈荣耀坦言: 「我无法明确地列出计划,但我知道大方向一直会是做教育。」
姐姐经营华德福幼儿园, 明年开始孩子们会到「雨林树屋」上半天课。环境教育(Environment al Education)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强调的是在真实环境中进行实践永续环境的教育,「环境课题非常重要,很久以前也已经有人在提, 以金马仑的水源危机为例,环境已经受到破坏,但大部分人还是漠不关心。」
就地取材 不以唯美为号召
耗费约20 万令吉建造目前西马唯一建在活树上的树屋, 陈荣耀笑说:「没有人会愿意做这个, 因为没有经济效益,只有我们『不正常』的人才会去做。」树屋属于自然建筑(Natural Building ), 指的是取法自然、就地取材、人力施作; 木头、竹片、亚答叶是主要建材。至于建造, 曾在金马仑与他合作的原住民是主力, 「最厉害建这类自然建筑的当然是原住民,那时候我到部落里去找, 较年长的原住民既有概念,也有技术。」
后来, 他把建造树屋的消息放到面子书上, 国内外的义工前来参与建造, 前后有约100人曾参与其中。 「雨林树屋」现有7栋造型、大小不一的树屋,还有一座礼堂,陈荣耀说: 「有时候摄影师把这里拍得太美,外人会产生误会。」但住客到访后怒给负评的事倒是没发生过,「可能我有点『跩』吧,我都会预先告知这里没有空调、要爬阶梯、洗澡用的是山泉水等。」
比起建造树屋,接水拉电才是大工程,陈荣耀考虑到城市人的顾虑,把坐式马桶一个一个搬上山。他说: 「若说我的生活方式, 排泄物是可以拿来做堆肥的, 厕所里就放一个桶接粪便,但城市人几乎没办法接受,若没办法好好如厕,他们或许不愿意走进这个地方,那等于关上了体验式教育的门。」
一路摸索 顺势回归自然
在原本荒芜的林地里辟开了路、在不打扰树木的情况下依着它建起了屋子, 陈荣耀的脚步在这里来来回回不知多少次。一想到他甚至把沉重的坐式马桶抬上山,似乎就可以感受他心中梦想的重量。
34 岁,同龄人都在外面的世界打拼, 他却在鲜有人烟的地方开创了自己的世界。聊起朋友,他说了一句很有意思的话:「以现在而言,结识的都是志同道合的朋友,但学生时期的朋友不会有什么改变。朋友就是朋友, 不会因为做着不同的事,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就不是朋友了。」
著名哲学思想家史作柽说过,「人无法在文明中安顿生命」,或许正因如此, 许多人最终选择回归自然,有人吃得干净、有者抗拒化学产品。但大自然与人类的息息相关,不仅仅如此。
陈荣耀用自然材料把住屋建在树林里, 字里行间没有透露半点「这是个大动作」的刻意,对他而言,这并没有什么特别。他一再强调: 「我并没有要把东西做得很大,对我来说,事情的发展不一定必须是由小做到大。」他或许仍在摸索树屋未来的路, 但生活仍是每天在继续。住在树屋,并非极端地想当原始人,只是乐于过简单地生活,也希望能藉由树屋告诉外界: 这样的生活方式是可行的。
通讯站
地址:Gunung Pulai, 81000 Kulai.
电话:012-5279987(入住或到访皆需预约)
面子书:Rainforest Tree Hou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