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冬加里] 新村尝乐路线

Kampung Bukit Chandang, Selangor

旅游2016年10月30日 / [摄影] 伍信隆 东方日报

峇冬加里坐落在雪兰莪北部,是乌鲁雪兰莪的其中一个小镇。今年,一群学生走进峇冬加里新村,讲当地故事给你听。

今年新纪元学院公关实务课的21位师生走出了校园,来到雪州峇冬加里新村这个朴实美丽小村,探索与发掘它的美。经过数月的走访,他们将当地绘制成人文地图,还用了文字、图片及纪录片的方式,记录了这座「山城新村」的点滴,重新唤醒这寸方土之美。

一直以来,峇冬加里是一座发展缓慢的小镇, 直至1990年代, 一条通往云顶的道路贯穿该地, 成为北马通往云顶的必经之地, 峇冬加里新村才活络起来。 2000 年,时任首相敦马哈迪将峇冬加里新村改称「Kampung Bukit Chandang」,但是人们还是习惯沿用旧称——峇冬加里新村。

由乌雪旅游协会主催、新纪元媒体系公关实务学生与峇冬加里村委会协办的「峇冬加里讲故事」,于上周六圆满落幕。学生们把数月努力的采集, 化成一张张图片,一段段文字, 加上简单的社区导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峇冬加里新村的美。

峇冬加里新村面积不大,只有5 条路,不到半小时便走逛完毕,但是每条路都有一段故事。雪州政府乌雪新村事务协调官黄德铭,也来自峇冬加里新村,他说村民们对每条街的名称都有共识, 但是叫法不理想, 于是去年他与村委会一成员,重新命名这5条路。

三支钉传说
在1990年代前, 一直是位于云顶山脚,是一个与发展无缘的小镇。听闻,这与当地流传的「三支钉」诅咒有关。

在英殖民时期, 峇冬加里新村一直被视为是马共活跃的区域, 当时的殖民政府派人在村顶的一座山头上, 打下三支铁柱镇压及诅咒这片土地。从那时开始, 这里的发展缓慢。一直到上世纪90年代, 电讯公司刚巧在三支铁柱的位置搭建电讯塔,之后政府在峇冬加里兴建通往云顶的道路, 成为北马旅客前往云顶的必经之地。往后, 峇冬加里新村能见度提高,带动了发展,而附近的利嘉玛商业中心也跟着兴旺起来,因此「三支钉」的魔咒也被破除了。

神明聚集地(宫庙路)
峇冬加里新村内一共有5所庙宇,包括福泉东山庙、天福宫、哪卓宫、拿督宫及仙师庙。近年又多家盖了一所四面佛庙。宫庙路位于新村北侧,连接其余的4条横路(学堂路、店仔路、米丝路、戏台路)的纵路,从新村入口牌坊开始,是一条通往村内最顶端福泉东山庙的捷径,也是村内最陡斜的山坡路。

位于山顶的福全东山庙里,拥有百年历史,供奉关帝圣君。 1950年迁至现址,1981年与隔壁的东山庙合拼成福泉东山庙,是当地人的信仰寄托。

新村守护神
根据当地居民的口述,1960年代在峇冬加里曾经发生过一件耐人寻味的事迹。峇冬加里新村居民为了逃生, 跑到了附近居民称之为「大港」的河流附近,大河阻挡了去路, 当时居民在「前已无路, 后有追兵」的窘境下, 千钧一发之际,一棵大树突然倒下, 形成了独木桥, 当「追兵」欲过桥时, 大树突然断裂, 切断了他们的去路, 就这样保住了村民的性命。

多年之后, 住在附近的巫裔居民忆述,当时他们目睹一位身材高大的红面人手持一把庆龙偃月刀砍断了大树,让新村人得以安全。根据他们的口述,这位红面巨人与关帝爷样貌相似, 相信是关帝爷显灵。自此以后, 这件民间事迹便广泛流传, 而新村内的大部分人家都有供奉关帝爷, 保佑着村民安居乐业。在村顶有一家名为福泉东山庙的百年古庙,是在1981年由关帝圣君庙与东山庙合并成为今日的福泉东山庙, 主要供奉着关帝爷。

歌仔戏的天堂(戏台路)
戏台路是峇冬加里新村内其中一条有名气的街, 路名是以一座木制戏台而得名。 1980年代,当地盛行歌仔戏,当年的科技不如现在发达, 观看歌仔戏是村里最大的娱乐活动, 每逢傍晚时分,家家户户都会打着小板凳到戏台路「霸位」, 观赏他们最爱的戏曲。除此之外, 每逢神诞期间, 村民亦会请歌仔戏团前来表演助兴。虽然随着时代变迁,各仔戏逐渐没落, 但是这条戏台路, 仍然是新村居民的集体记忆。

接生的地方(米丝路)
米丝路, 是峇冬加里新村内, 以村口算起的第三条横路。米丝, 是护士的俗称, 这条街是为了纪念六七十年代的一位马来护士, 当地人都称她为「大胖米丝」。由村民忆述, 在建村初期医疗设备并不发达, 最靠近的诊所在离村子3.5公里之外的乌鲁音南马( Hulu Yam Lama),对村民而言实在不方便。这名护士不仅被视作村内的「人民医生」,每当村民有任何不适都会找她诊治, 同时每当有孕妇要生孩子, 必定会找这位「米丝」接生。

杂货街(店仔路)
从新村入口往上数, 第二条横路就是店仔路。这条街上有一排房子中间有着几家充满古早味的店屋, 早期有着许多小店铺与茶餐室, 是居民们购买生活用品、杂货以及用餐的「商店街」, 因此得名「店仔路」。

爱情走廊(学堂路)
学堂路, 顾名思义是通往峇冬加里华小的道路。以前当地居民称之为「爱情路」, 在新村刚建成的时期, 每到黄昏时段总有许多情侣手牵手在这条街上拍拖谈恋爱, 久而久之变成了为人熟知的「爱情路」。去年, 考虑到应该提倡学业为主,改名「学堂路」。

阿芬面档
位于店仔路上超过40年的老店铺,有趣的是, 它既是杂货店,也是一间售卖经济饭与面食的食肆。吴淑芬,人称她阿芬, 她在父母过世之后搬回老家,一家三口住在楼上, 楼下是做生意的地方。她说, 以前爸爸开杂货店,妈妈负责熟食, 但是现代人多数出村购物,杂货店卖的东西比以前少很多了,煮东西是她的兴趣, 最她的拿手招牌是咖喱面与清汤,也是村里人的味觉记忆标点。新村人起得早,她在早上6时30 分已经开始营业了,一直到中午12时关店。

阿芬面店的咖喱面远近驰名,椰浆味够香浓;清汤面的汤头够清甜,用料十足。


依山而建的峇冬加里新村,一栋一栋的新村屋, 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山坡上。这座新村在1950 年建成,村内只有5条路,却有着独特的新村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