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峇冬加里] 坚守手工古早味 瑞麟饼家麻蓼和蓼花

美食2016年10月30日

依山而建的峇冬加里新村,一栋一栋的新村屋,整齐划一地排列在山坡上。这座新村在1950年建成,村内只有5条路,人口不足1000,但是邻里间的关系紧密,交织出南迁福建人的浓情与乡亲味。在小小的村内,还保存着传承三代人的福建嫁女饼——麻蓼和蓼花,以及黑白双色的卤面。

峇冬加里新村以福建人居多,连唯一一户印度人家,也能说得一口流利的福建话。从村口算起的第三条横路上,有一家「瑞麟饼家」,专门制作福建泉州安溪人的传统嫁女饼「麻蓼」和「蓼花」。看似普通人家,但住家一旁摆放着晒架,晾着蓼胚,便知道摸对门了。

穿过窄廊钻进厨房里,看见「老板娘」蹲在门边洗搓衣物,有个街坊笑她应该请个帮佣减轻工作,她神速妙回:「那以后我们家的手工古早味,把前面二字拿掉,变成外劳古早味好不好。」让大家快笑翻了。

胡志强与太太亲力亲为制作手工麻蓼饼,不假手于外劳,保留了传统制饼特色。
「瑞麟饼家」至今已传至第三代的胡志强,他是长子,自小帮忙爸爸做麻蓼与蓼花,小时候觉得辛苦,没想过要接手这门家传手艺,原本在新加坡从事资讯科技行业,看着父母一天天老去,如果再不回来接手家业,恐怕会逐渐消失在时间的洪流里。 4年前,他放弃高薪厚职,与妻子一起回到老家做饼。

沾上芝麻的,就是「麻蓼」;沾上白色与粉红色脆米的,是「蓼花」。这个福建传统嫁女饼,工序复杂,是对新人满满的祝福。
各地叫法不同
当我听到「麻蓼」与「蓼花」时,感觉非常陌生,但是看到以后「哦」了一声,原来是广东人说的「麻通」与「米通」,在新年时会出现在我们家,是新年应节食品。但是到福建安溪却成了祝福满满的「嫁女饼」。

沾上芝麻的,就是「麻蓼」;沾上白色与粉红色脆米的,是「蓼花」。这是峇冬加里新村人独有的写法,台湾人则写成米和麻,虽然不同地区的叫法与写法不同,但是说的都是同一种甜食。

7日工序换来3口脆酥
胡志强说,麻蓼与蓼花不仅仅只是婚嫁饼,也是福建人的喜庆食品。麻蓼的材料很简单,以糯米和芋头制作而成,前后经历磨、蒸、晒、剪、炸等多个繁杂的过程。首先把糯米磨成浆,压上重物脱水,再拌入芋头一起蒸熟,将「蓼胚」碾压成薄片,摊在太阳底下晾晒至少3天,剪成条状后继续晒至干透。这个步骤最为耗时,如果天不作美,阴天或是下雨,时间就会拉得更长。

糯米与芋头蒸熟,压成「蓼胚」后,摊在太阳底下晒干。这步骤最花时间,至少需要3天。
麻蓼的最外层酥润,中心酥松如棉絮,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在油炸的过程中不可急性子,要以冷热油交替淋撒,让蓼胚慢慢地膨胀至5倍大,之后倒入热油锅内定型。

在完成了金黄酥松的蓼胚之后,胡志强开始将麦芽糖与白糖加热煮成糖浆,过程中双眼要紧盯好,并且不断搅拌,不让糖浆烧焦了。好了以后,把蓼胚分批倒入糖浆里,取出倒入炒香的白芝麻里,老板娘摇晃着竹筛子,让蓼胚均匀地沾上芝麻,多余的芝麻从缝隙间漏回锅里。

剪成条状的「蓼胚」,晒干后便可开始下锅油炸,成品可膨胀5倍大。
这样来来回回,需要大约一个星期时间才能完成,三两口就被吃下肚子了。以前的福建安溪人以它作为「嫁女饼」,代表着父母对孩子最温柔与深沉的爱与祝福。尽管一度遭人淡忘,但是胡志强说,现代很多人又开始找回传统的味道,他相信这道古韵会有另一番新姿。


瑞麟饼家
地址:65, Kampung Bukit Chandang, 44300 Batang Kali, Hulu Selangor, Selangor.
电话:03-60572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