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大街走透透 浮罗山背半日游

旅游2020年07月14日 / 图片:我的浮罗山背提供

去到槟城就要吃福建面、讲福建话是大家很习以为常的事,但你知道槟城有一个地方是只讲客家话的吗?浮罗山背(Balik Pulau)就是槟城唯一的客家村,在这个靠山的地方,全是客家人,来到这个仍保留着大自然生态的地方,吃的是客家菜、讲的是客家话,与繁华的乔治市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体验。

每年6月是榴莲旺季,北上吃榴莲的话,浮罗山背肯定是首选。然而,这个地方一开始并不是榴莲遍地,而是橡胶园地。

根据野史,清朝期间太平天国的洪秀全起义失败后,变飘洋过海到南洋避开清兵。相传当时有不少太平军跟着他一起到南洋,因战败关系不敢居住在乔治市,而躲到山里避开耳目,自此在浮罗山背落地生根。太平军与洪秀全都是客家人, 这里因此成了客家村。由于山里不如乔治市繁华,太平军们只能善用地理环境优势,在浮罗山背耕种,自给自足。

为了维生,第一批来到浮罗山背的客家人就开始种起橡胶树。早年橡胶值钱,大量种植后需要更多人手收割,於是这些客家人便开始邀约中国的同乡到浮罗山背来工作。後来,英国人带来豆蔻,成了炙手可热的香料,当地人砍掉一半的橡胶园,开始种起豆蔻。无奈,香料之争,让豆蔻价格迅速下降,当地人才又砍掉一部分的橡胶树及豆蔻树,种起榴莲。於是,就成了现在我们所认识的浮罗山背——满是榴莲园。

「这里是一个非常淳朴的小镇,就连星巴克也是近期才开的。」我的浮罗山背创办人范莹如此介绍浮罗山背。每年中旬,都有许多游客慕名前来吃榴莲,但今年因行管令的关系,大家已经无法赶在榴莲最甜美的时期到那里吃榴莲,到浮罗山背还能做什么?范莹笑说,可以来个亲近大自然的生态之旅,或是来个浮罗山背市区半日游。

1.耶稣圣名堂

耶稣圣名堂是当地历史悠久的天主教堂。早年的洋人神父为了传教,特别学了客家话,因此历任的神父都懂得说客家话。据悉,天主教堂早年在浮罗山背是一个讯息传递中心,因神父会说客家话,因此英殖民时期的执政讯息、村民想要申请任何证件等都会通过天主教堂代办。

雄伟的天主教堂仍散发着浓浓的古老气息,原来当初建造的材料都是从国外运过来,因此还能在这里感受到历史的气息。范莹表示,这里的客家人大多都信奉天主教,因此在浮罗山背会看到修道院,庙宇甚少,与槟岛的景象差异甚大。

2.浮罗山背大街龙头喷泉交通圈

浮罗山背仅有一条大街,早年汽车还不普及时,皆用马车运货,因此在大街上设置了一个水池让拉车的马儿喝水。后来当地开始发展,以前的「马路」变成现在的马路,而水池依旧被保留下来,形成现在大街上的交通圈。

3.林家大院

在大街上,轻易就能看到这座充满历史气息的木屋。那是早年中国移民到南洋时所建造的房屋,以榫卯结构完成,至今仍稳固不变。现在的林家大院已经是生态农场,可在这里品尝新鲜的榴莲及在地水果。这里的后院种满了各种果树,同时饲养了很多鸡只及家禽,让人又一种进入农村淳朴生活的感觉。

4.壁画

浮罗山背的第一副壁画《打金匠》则是出自立陶宛艺术家尔纳斯(Ernest Zacharevic)之手。另外4幅《补渔网老人》,《马来武术》,《客家女人》,《 割橡胶的女人》则是由来自俄罗斯斯伯利亚的女画家Julia Volchkova之手。

5.金叻沙&黑糖包

浮罗山背出名的不仅有榴莲,还有叻沙。这里的叻沙与乔治市的叻沙味道不同,据闻槟州叻沙便是起源于此。这里提供亚叁叻沙(Asam Laksa)和暹罗叻沙(Siam Laksa)两种叻沙的味道截然不同,值得一试。

吃过叻沙,你还可以到大街停车场找流动餐车买黑糖包。黑糖包是浮罗山背的道地食物,仅有这里出售,一般在槟岛其他地方难以找到。单靠文字或许无法了解黑糖包是怎样的包点,倘若以「流沙包」的同类来形容,相信立马就清楚它的口感如何了。一口咬下热乎乎的黑糖包,能感受到包皮的嚼劲,还能吃到流质黑糖内陷,待包子放冷一些,则能吃到黑糖的颗粒,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口感。不过,黑糖包只在下午2时开卖直到售罄为止。

详情可浏览我的浮罗山背面子书

延伸阅读:旅游

听历史 看建筑  游走老街识麻坡
做乌达 逛渔港 从美食认识麻坡
听历史看古迹 太平雨城漫漫走
百年老港桃園境 無水無電體驗自然生態
北区吃美食 尝遍巴生好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