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分子料理

专栏2016年10月10日

假设以下的情景,服务生拿来了一颗白色且略带弹性的胶囊,告诉你那是一个「叉烧包」,你会露出怎样的表情?过后,滑溜的胶囊顺着嘴唇溜了入口,你的牙齿轻轻一划,胶囊立即爆开,一股充满着浓浓叉烧味的液体从胶囊中一涌而出,在口中蔓延开来……而此时的你感受到是慢慢叉烧包的味道,可是,这叉烧包却吃不出包子的口感……你会否怀疑自己吃的真是叉烧包吗?

这颗胶囊叉烧包确实出自于香港厨魔的手下。也许你会说,这还算是一道料理吗?是,它叫做「分子料理」。 这是近代美食料理中开始广泛使用的一种料理手法。最为普遍的如:棉花糖、酸奶、布丁、近期流行的氮气雪糕,低温烹煮肉类等。

这玩意儿又是谁提出的呢?它是由两位天马行空,异想天开的物理学家尼可拉斯克提(Nicholas Kurti)和艾维提斯(Herve This) 提出来的理论。Kurti是一位热爱烹饪的科学家,钟情于利用科学原理去解读及创造烹饪工艺,而This 则是化学出身,能够深入浅出地去讲解烹饪中的科学原理,两人共同在1988年提出了「分子物理美食学」。在Kurti去世后,This继续把学说发扬光大,并将理论简化为「分子美食学」。

谈论分子料理也不得不提这位当代分子料理的「代言人」─来自西班牙的菲兰亚德里(Ferran Adria)。他的分子料理的技术已达到出神入化之境,甚至已经不再是仅仅烹饪,而是将料理当成了艺术品。在他门下的徒弟,多不胜数,一些徒弟更获得米其林及各方的青睐而成名,当中最广为人知的即是在泰国开设印度分子料理而闻名世界的卡刚(Gaggan)。

常见的分子技法还有球化、乳化、泡沫化、胶凝化、烟熏……广泛来说,一般我们都讲求经验来烹饪,但分子料理则是通过各种仪器精确地控制产出的特性。好比一颗生熟蛋,普通人会凭经验去确定一颗蛋的熟度。但,This则以科学的角度去烹煮,以65摄氏度的水温来煮蛋,煮出来的蛋必定是蛋白稍微凝固,而蛋黄却呈液体状。

同时,厨师也利用各种不同的物质,透过物理或不同食材融合而产生的化学作用,把食物重新组装成新的产品。所以就有了青柠汁鱼子酱、鲜蚝泡沫、咖喱球等。

对于这些技法,有者认为过度花巧,不切实际;有者认为新颖有趣,丰富了用餐体验。不过,部分的技法确实能提升食材的口感,比如低温烹饪能将肉类煮出柔软的质感,让人在口感上得到很大的满足。

至于花巧的部分,我未能完全接受这门玩意儿。之前在曼谷品尝了Gaggan的九道经典分子料理,虽然视觉效果令人惊艳,但味道方面却未能令人全然接受。不过,花点钱去体验一下美食领域的新鲜事物,我仍觉得值回票价。

有说分子料理将来可能会成为日常食品,或许真的会有这么一天?到了那个时代,咖喱鸡变成了泡沫、椰浆饭变成了凝胶、奶茶变成了奶酪、西瓜汁变成了鱼子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