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其林的角色

专栏2016年07月29日

上个星期和大家分享米其林的历史之后,在面子书上一名读者就留言说米其林推荐的食物并非样样好吃。就拿他的经验来说,他曾经跟着香港米其林指南到一些餐厅或茶餐室用餐,结果他吃到了难以下咽的鸡蛋仔,没有鱼味儿的咖喱鱼蛋,价钱即贵又难吃。我也有类似的经历,兴致勃勃到深水埠去品尝米其林推荐的虾籽面,然而却吃得满口腥味。但是,在我们诸多投诉之前,先来看看米其林当局是如何决定餐厅的星级。

所有的评鉴员都会如同一般食客暗访每一家餐厅,每次品尝都会点三道菜和一款酒或饮料,不定期到访并品尝几次,过后才提呈报告。对于一些较好评价的餐厅,总部会另外派遣几名评鉴员试吃观察。为了杜绝餐厅和评鉴员之间有不法勾当,评鉴员每年都会更换负责的区域,可见其难度之高,评鉴之严。 

评分分为两种:匙叉以餐厅表现及价格为主,星级则注重于食物的质量、味道、服务等,其重要性远远高于匙叉。

匙叉:五个叉匙代表传统奢华、四个叉匙代表绝对舒适、三个叉匙代表非常舒适、二个叉匙代表很舒适、一个叉匙代表舒适。餐厅的环境特别令人感到愉悦悠闲(Particularly pleasant establishments),前面的叉匙标志就会用红色来替代一般的黑色。

人头标志:此人头意指米其林推荐的地道小馆Bib Gourmand(Bib就是轮胎人的名字Bibendum),提供不错的食物和适当的价格。 
两个铜板的标志:称为piecettes,代表餐厅的食物价格不超过16欧元,稍微廉价的简餐。
 
星级:此系统于1926年开始,当时选出了46家杰出餐厅授予一星。至于二星及最高荣誉的三星餐厅则在1931年后才出现。当时列出的星星等级只是反映价格,并非质量认定。但是,随着时代的改变,星级变成餐饮质量的指针。星星的数量也有着不同的含义:

一颗星(Very good Cooking):值得停车一尝的好餐厅;
两颗星(Excellent Cooking):一流的厨艺,提供极佳的食物和美酒搭配,值得绕道前往,但所费不赀;
三颗星(exceptional cuisine,worth the journey):完美极致的厨艺,值得专程前往,可以享用手艺超绝的美食、精选的上佳佐餐酒、零缺点的服务和极雅致的用餐环境,但是要花一大笔钱。

那些获得一星的餐厅,其食物质量基本上已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至于多出来的星星则从服务水平、装潢、地点等等来评价。以香港为例,今年,三星餐厅只有6家,二星级有14家,一星则有39家。

星星除了颁给餐厅也颁给厨师,能够获得三星级的厨师则必须承受长期秘密观察之下,连续几年都有良好的表现才可获得此评价。因此, 三颗星不但象征着「绝对完美的美食」,更是「不会犯任何错误的主厨或餐厅」。由于,美食家都是进行暗访,所以业者无时无刻都必须保持水平,稍有闪失,就会面临降星的厄运,可见厨师也背负着巨大的压力。

也许大家会认为米其林级餐厅一定是富丽堂皇或高贵典雅的餐厅,吃的一定是三珍海味,不然就是高级料理。事实并非如此,今年在香港就出现了米其林街头美食的名单,而且都是一些底下阶层的美食,如:狗仔粉、鸡蛋仔、串烧、点心等。

倘若你问我那些美食味道如何?我在「添好运」吃过一盘古法糯米鸡,没想到那盘糯米鸡白白的,淡而无味。我问香港的朋友,这怎么可能叫糯米鸡?但香港朋友却不以为然,还说挺好吃。我当场愣住,那没加老抽的糯米鸡和我平时吃的完全不同,苍白的糯米鸡无法挑起我的食欲。

可是,它却受到不少香港人的追捧。其实,我想表达的是,地域的不同,饮食习惯也有所不同,只是因为吃不惯,但却未能代表它真的不好吃。 

对我而言,米其林就像是一个电影界的奥斯卡,给那些努力并不断保持水平的餐厅一个奖励。当然,吃过米其林级的美食也没什么值得炫耀,相反地,我选择用心去体验每一个细节,从中学习并欣赏各方的饮食文化,这样更能吃得开心。回归初衷,撇除掉那些星级的评价,米其林扮演的角色就只是一个指南, 告诉你吃喝玩乐的好去处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