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福建莆田寻味

美食2017年11月10日 / [记者] 谢秀婷 东方日报 [图片] 相关单位

莆田市地处中国福建沿海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背山面海,西北部山峦叠嶂,中部丘陵起伏,东南部平原广阔,食材丰饶。每年十月尾,正是「头水紫菜」的采收季节,我们踏上溯源之旅,探好食材寻好味。

一道美食从原食材到被端上餐桌,过程融入了许多人的心血与汗水。

「坚持好食材,原味福建菜」是莆田餐厅的宗旨。口说无凭,餐厅创办人方志忠(人称方叔叔)亲自领队,带大马、中国、香港的媒体人与美食家,深入莆田溯源寻味,看看好食材是怎样被孕育出来的。

头水紫菜

最是鲜嫩初采割

 这一趟莆田行,最重要的任务是探寻「头水紫菜」。

每年10月尾,正是「头水紫菜」收成的时节。我们一行人走入中国紫菜第一村——蒋山村,看看紫菜是在怎样的环境下养成的。

车子驶入村口,还以为自己到了欧洲某小镇。虽然是郊区农村,但是在外打拼有成的人儿们,衣锦还乡翻新过祖厝,旧时的农家房改头换面成四层欧式建筑,气派非凡。不过平日村里大多留下二老和一条狗守家,有些冷冷清清,老人在门前种田晒蕃薯干,与楼房风格形成强烈有趣的对比。

工人忙着收割紫菜,然后晒干。不久后,「头水紫菜」也会在大马莆田餐厅上市。

今年受热天气的影响,一条条的绳索上挂着短短的紫菜,还不到采收的长度。方叔叔在我们到访前,已命人紧盯紫菜的生长进度,深怕我们与「头水紫菜」缘悭一面。但是,天然食材很看老天爷脸色,半点不由人。

陷泥沼,不能自拔

紫菜种养在海水里,一般在泼苗后的40至50天,待长到20至30公分就可以进行第一次采割,只有每年第一次采割的紫菜,才有资格被冠上「头水紫菜」。之后依次分成二水、三水、四水。

「头水紫菜」口感最嫩,是二水、三水、四水无法比拟的,味道亦鲜美,记得抵达第一晚的接风晚宴上与「头水紫菜」的初相处,惊为天人!嫩滑带脆,味道鲜得很,以为用了高汤提鲜,结果却只用了开水,满嘴的鲜味全来自「头水紫菜」,实在让人不可置信。

虽然无缘收割蒋山村,不过方叔叔还是安排我们登对岸湄洲岛港楼村,让我们换上当地渔民的防水连身衣,赶在海水退潮时,踏着夕阳出发去体验采割紫菜。来到海上的紫菜养殖地,海水退潮,一排排的紫菜绳索露了出来,深墨绿色的是紫菜,较浅绿色的则是海苔,在夕阳的照耀下闪闪发亮,煞是好看。

沿路还走得算轻松,越靠近绳索越寸步难行,脚底下都是淤泥,才深刻明白到,什么叫「深陷泥沼,不能自拔」。世界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一步之遥就能碰到紫菜,双脚却陷在泥泞中拔不出来,原来每一口紫菜与海苔皆取之不易,劝君且珍惜。

贡晶盐

纯手工晶莹温润

莆田,是一个备受上天眷顾的地方。在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海洋馈赠——贡晶盐。我们走入秀屿盐厂,有幸看到、摸到、尝到,今年第一扒的贡晶盐。

莆田盐厂的历史悠久,早在元代即置厂产盐,迄今已有逾700年。莆田贡盐,登上过杭州G20峰会和金砖会议的指定用盐,方叔叔说莆田餐厅也用这盐。

莆田海盐采传统日晒法,主要是将海水引入盐田,经过制卤、结晶、整滩、耙盐归坨等步骤,纯手工制成,与机械化生产的矿盐完全不同。晒盐最怕遇到下雨天,据盐工的说法,制盐受天气制约,太热或太冷都会影响盐结晶的速度,只有在入秋之际,天气不冷不热,才是生产贡晶盐的最佳时节。在风与太阳的协力之下,这时候的结晶体最漂亮,在阳光的照耀下,粒粒雪白晶莹透亮。

盐厂负责人说,整个福建的盐产区,过去最高峰的时候约120万吨,去年才产逾10万吨。除了受气候的制约,高度化的发展,土地被征用为建设用地,都是影响的因素。 2013年中国官方政策出台,保证了30万吨的年产量,今年受天气制约,产量还不达标。他叹了叹,天然食材就是拿它没辙。

盐工们在耙盐。莆田海盐采传统日晒法,主要是将海水引入盐田,全程纯手工。

据说,日本的拉面协会到中国各地挑选海盐,最终挑到福建的海盐。抓了一把刚晒出来的第一扒贡晶盐,柔和的咸味在味蕾上绽放,余味轻盈、鲜甜味饱满,丝毫不比欧洲进口海盐逊色。当法国的Guerande盐之花、意大利西西里岛海盐、日本伊豆大岛的「海之盐」都在国际舞台华丽绽放,莆田贡晶盐的春天,什么时候才会来呢?

燕皮

千锤百打 薄皮生香

每一个天然食材,都不是必然的。除了成事在天,还蕴含了农人的汗水与心血。虽然追溯食材的源头很精采,但是最后一晚方叔叔在自家宅府「方园」设宴,把莆田的好菜集合一堂,才是整个旅程的重头戏。

虽说是家宴,却也隆重其事。最受瞩目的莫过于打燕皮。方叔叔特意邀请在莆田当地打了多年燕皮的文标师傅夫妇,现场表演把两斤猪腿肉槌打成薄如蝉翼的燕皮,令人叹为观止!

文标师傅与太太以荔枝木槌将整块猪肉槌打成肉泥。

文标师傅与太太,在家「双打」燕皮已有40年。文标师傅做燕皮十分讲究,采用当天现宰杀的新鲜猪肉,专门挑后腿部位,精瘦肉少油花,槌打出来的燕皮才能成型,口感也较好。木槌也就地取材,利用当地盛产的荔枝木或龙眼木制成。

在开始槌打成猪肉前,他三两下先剔去肉筋与骨膜,以免影响燕皮的口感。之后两手协调反覆敲打,在案板上敲出节奏感。从整块猪肉敲打成细腻的肉泥,全程纯人手操作,费时约1小时。之后,将肉泥分批撒上薯粉,重复来回压,最终变成薄如蝉翼的燕皮,厚度仅4公厘左右,让人拍案叫绝。在讲求速度与经济价值的年代,很难想像费时2个小时、纯人手打一张燕皮出来,可见以前的人吃得比现代人更精致。薄薄的燕皮,包裹上肉馅,捏成扁食,有些类似云吞,但是不同之出在于燕皮带有肉香,口感鲜美、弹牙,是具有500多年历史的传统福建手工菜品。

肉泥混合薯粉,重复来回压,薄如蝉翼的燕皮逐渐成型。

不过,这活儿在现在已经很少人愿意做,在大马也已不复见,如果它终将被吞没在时代的洪流里,至少这一刻见证了它曾经存在过。 

纯人手制作的燕皮薄透生香,厚度仅4公厘左右,让人叹为观止。

延续阅读:美食
[槟城] Juice Code「黑马」姿态 勇闯饮食界
[吉隆坡] 千姿「泰」味尝不尽
ROYCE 暧昧生巧克力
2018米其林指南首尔
[槟城] 品味舌尖上的大江南北
缤纷冬日游香港 - 从胃直达心房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