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嗱喳」的车仔面
为美食取名字我认为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人们喜欢将平日的生活习性融入美食当中,从而衍生出各种奇趣的名称,同时也蕴含着各种动人的故事。比如槟城的toktok面,即是云吞面,可是因为从前卖云吞面的流动摊贩会敲着木板来叫卖,而发出的「笃笃」声因此深入民心,后来人们也把云吞面叫做 toktok面。然而,这种情况也发生在其他地方。
50年代的香港,市民的收入少,生活水平属低下,于是在香港街头就涌现了一些流动摊贩。为了解决温饱,人们将手推木头车改装成流动摊贩以摆卖咖喱鱼蛋、猪肠粉、面食等熟食。后来,人们就把这类摆在木头车上卖的面食称为车仔面。车仔面的木头车上半部是一格格的煮食格,下半部则是加热的炊具。当时的面摊小贩通常在市区的后巷准备食材,早上时才推出来开始摆卖。这些摊子所贩卖的食物价格低廉,当时相当受欢迎。
车仔面特别之处在于顾客可以自行选择配料。当时在木头车里摆放的「煮食格」有各种各样的配料,如:鱼丸、猪皮、猪血及猪内脏等,各种便宜食材。由于当时准备食材的过程及环境不当,常引发各种卫生问题,故车仔面也称作「嗱喳面」。「嗱喳」在粤语中即是肮脏的意思。
从前常在港剧中看到流动小贩遇见政府官员便大喊「走鬼」,然后推着木头车落荒而逃,这都是因为后期香港生活水平提升,政府加强管制后出现的情景。因此,车仔面逐渐消失,大多改为在店铺里经营。不过,那一格格的煮食格依然保存着,配料也越来越丰富,面条和汤汁也有多种选择。
今年香港米其林推荐的街边小食也不忘收录这款属于香港独有的经典美食。这两家面铺─千色车仔面和荣安小吃都位于荃湾。但是,两家相比,我较喜欢千色车仔面,因为看起来比较干净。千色车仔面的老板也曾在80年代推车贩卖,后来迁入荃湾的店铺。虽然营业了十多年,店面却依旧窗明几净,光洁如新,而迁入店铺的「嗱喳面」也不再「嗱喳」。
我第一次看到所谓的煮食格,原来每一格都有着不同风味的配料,多达二十多款。除了清汤以外,一些食材如猪大肠、牛腩、猪肚、冬菇等都以卤汁用心熬煮。
来到了柜台,我便点了一份幼面,店员把面汆烫过后就让选配料。在选择的过程中,我没有太多时间思考,因为在香港,你稍微迟疑一会儿,他们就会露出不耐烦的神情。因此,随便点了几道配料后,她便快速地把配料丢入碗中,再勺入清汤和一些卤汁就把面递给了我。
其实车仔面就如咱们吃的清汤面加料,不同的是,在槟城吃到的大多是速冻食材,而他们则是精心烹调出各种美味作为配料,味道上略胜一筹。
听着朋友娓娓道来的故事,品味着他们独有的美食,特别有滋味。有时候在异地品尝美食就是如此,不需过度执着食物的味道,好好感受那一份情怀,对我来说已经非常满足。